生活|大理,它为什么让人变小呢?其实是因为它的纯净。

大理云2024-04-29
我来大理,是致敬,也是一种心愿,百年之后还能让中国人不犹豫地说,去大理吧,那是一个让人变小的地方。风花雪月,苍山洱海,它还有天地精神,蓬勃地活着。

我到大理来,一个很简单的理由,是向大理致敬。在中国,当大家终于想放松身心的时候,去哪儿?哪儿都很拥挤,哪儿都很喧嚣。我很希望,我们还能说,你想休假吗?你想快快乐乐吗?去大理。

——向大理致敬!生活方式研究院,首席研究员于丹!


来大理的人都很惊艳。这种惊艳不仅仅是上关的花,下关的风,苍山的雪和洱海的明月,还有人的那种状态和心情。我上一次来大理,是在3月(2013年)。3月的街上,那种红红火火的喜悦,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欢喜,那种欢喜很轻盈,不见得跟丰厚的物质相矣。

上次来大理,我们一大帮朋友聚在一起喝酒的时候,说出了很多年以来不曾说过的心事。我就在想,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是大理?大理最重要的不是景观,而是一种气场。它让人感觉到,人本身就是这个样子。这是大理的魅力。


当我们再次回来的时候,说到一个主题:大理使人变小。我觉得“让人变小”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说法,有双重含义:第一,让我们的年龄变小,回到烂漫天真;第二,让我们的自我变小,能够在风花雪月中有所敬畏。


大理,它为什么让人变小呢?其实是因为它的纯净

在今天能找到一个纯粹的地方已经不容易了。改革开放这三十年间,云南是中国旅游城市开放最多、修建机场最多的省份,诸多美景迅速被中国、东南亚乃至世界认知。但是这里也让我深深惆怅甚至悲伤。因为很多城市,我上世纪90年代去过,2000年以后再去,但现在我已经不能去了。在那样一种泛滥的开发当中,城市面目全非。我仍然怀念它们还被称为乡村的时候,仍然怀念那些朴素的县城,而不是今天的熙熙攘攘、都市的马路和两边繁密的商铺,还有那些尽管穿着民族服饰,却在街上高门大嗓拦街拉客的商家。这样的景观,在云南,乃至其他地方,都越来越多。


我在想,我们来大理的理由,不是因为这里的手工艺、这里的小吃,而是这里的人,滔滔地笑着,不说话的样子,你进了他们的店铺,你大惊小怪,直到离开,他们没有怨言,甚至没有跟你打个招呼。这就是让我们曾经最留恋的景观。而不是他站在街旁,热情招呼你进店,你没买东西,他的脸刷地变成冰;或者在你刚流露出想买的欲望,他便报出天价。这样的景观在任何大都市都不陌生。而乡村真正让我们眷恋的,是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,我们能守住不变的品德。


大理会让人变得多么小,它让人想哭就哭,想笑就笑,想喝酒就喝酒。我们汉民族本不擅长唱歌,我们需要向少数民族补课。白族人中,有很多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,会走路的时候就会跳舞,有喜怒哀乐的时候就尽情挥洒,从不吝啬。今天是一个多么吝啬表达的时代,因为我们心里的资源不够充沛,没有小时候本真的心情。


现在我们需要忘记勾心斗角,忘记规则。越大的都市里潜规则越多,怎么学会潜规则呢?需要一点一点去钻营。而在大理,我们暂时放下了脑子,回到了心灵。


中国人讲“有所思”。“思”字是一个象形字,上半部分以前是囟门的“囟”,就是小孩脑袋上的囟门,里面是个叉,是开着的,代表能够思考的头颅;下半部分是“心”。人的思考是头脑和心灵的平衡,可是现在在大都市,我们用头脑的逻辑太多,用心灵的真诚太少。人越长大,头脑越发达,心灵越焦虑。而“变小”,是让我们的头脑暂时停顿一下,出现一个休止符,而我们的心,无比发达,有一种在天地之间肆意挥洒的浪漫。
另外一种“变小”,是“自我”的变小。

大都市是自我膨胀的地方,因为人有名,有钱,有科技,这一切让人蔑视自然。在都市,小孩子会间妈妈,泥士是什么。家里是木地板,出门是柏油马路,很难告诉孩子什么是泥土。终于孩子明白了,泥土的含义就是阴霾天我们吸进鼻子的东西。失去土壤,就是失去人最早能看见的和生命和谐共处的状态。


所以,我来大理,是致敬,也是一种心愿,百年之后还能让中国人不犹豫地说,去大理吧,那是一个让人变小的地方。膨胀的自我终于回到本来的面目,我们可以在这里向苍山洱海致敬,我们可以在这里说,风花雪月就是生命中真正的正经事。


也许每个人对“变小”都有自己的解读。但我看到,它让我们的年龄和自我变小。年龄小了我们就变成快乐的孩子,自我小了,我们就能和万古风月一瞬相逢。有没有缘分,不在于我们是否到过这个地方,而在于我们是不是打开了自己,因为自己的心而接纳,从而让这个地方接纳了我们。


并不是所有的相逢都能走心。我真的希望,大理的风花雪月能够这样延续下去,不要开发成那些让我惆怅的地方;我不希望有一天来大理看花的时候,想起崔护那首诗“去年今日此门中,人面桃花相映红。人面不知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”。


所以,留住一个大理,不仅仅是留住风花雪月,还得留住淳朴的笑容和笑容底下的人心。让大理散淡一点,不要过分殷勤。让大理疏朗一点,不要过于密集。让大理的风花雪月做主,而不是过分周到的商业


还能不能找到一个风景干净清透的地方,去度假的时候不至于伤心?这样的地方还有吗?”——我希望中国人都可以说,有啊,去大理


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写《乡土中国》的时候说过一句话:“我们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房子,但却失去越来越多的家园。”这句话在今天听来无比惊心。因为我们的房子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多,但家园却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少。房子变成豪华家居,人们同床异梦,小孩子回来爷爷奶奶都要伺候,夫妻貌合神离。我们的家园在哪?


在大理,我看到过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杂志,叫《双廊双廊》。杂志讲的就是双廊那些村子里的事。那么厚、那么大的门,每打开都有故事。有一家人主要任务就是养猪,养了多少头猪,哪头是黑猪哪头是白猪哪头是花猪,哪头猪一窝下了多少崽,哪些卖了哪些留下了,他们都清清楚楚;还有一家是开杂货铺的,他们家的大女儿、小女儿是什么样的,卖的杂货是什么,重点是一个人在家里做了什么——让我看到中国人在家里怎么生活。

我想他们喜欢的是房子里的日子。在大都市里,房子越来越好,日子越来越差,因人不喜欢自己的日子。我相信有的人挣的钱比双廊那些养猪、开杂货铺、维修的人家加在一起都多,但是他们不幸福,他穷奢极欲想着过更有钱的日子。


人在世界上究竟活个什么呢?无非是欢喜缘。在一起吃个饭聊个天,图个高兴。现在的社会连喜欢都变得这么奢侈。在《双廊双廊》里,我看到的是他们对自己日子的喜欢,和对外来人的欢喜,这传递的是一种价值观。


老子说过,所谓好日子,就是能让这些人“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”。别为了贪财不要命,别老熄着去多远的地方打拼多大的基业,就守着自己的日子,这才叫“鸡犬之声相闻,老死不相往来”。这不是一种封闭,而是一种知足。这就叫小日子。中国人只有能过小日子,才能有大江山。不是每个百姓都要去想大江山,先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。


中国人讲家和万事兴,小日子过不好怎么去过大江山?每个公民管好自己的家,管好自己家的事儿,一家人其乐融融,格物致知,然后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。现在有多少人“格物”呢,一个物件,你不看它,如何从中看出生活智慧?知识不仅仅是从课本、课堂里学到的,很多知识来自手工制品。我在当今这个时代里无比怀念手工艺品给我的感动。白族人家里很多姑娘还会刺绣,小伙子会用刨子做坯子。

大都市的人不让人喜欢,为什么?我记得小时候,妈妈会织毛衣,爸爸会修水管子,所以孩子在夏天穿着妈妈做的连衣裙、冬天穿着妈妈做的棉袄,或者拿着爸爸给做的小手枪,觉得那就是好日子。现在呢,很多妈妈会领着孩子去超市、去大商场买衣裳;灯不亮的时候,很多妈妈会暴跳如雷地打电话给物业说“我们交钱了,你凭什么不来修”。好日子不应该有那么多愤怒、指责,好日子应该知道格物致知。


我真的不希望大理在短期内变得面目全非。我以一个外来人的身份,想对大理的掌门人说,把开发大理的速度慢下来,给中国人留一个大理,留下一个来了就觉得自己能变小的地方。其实手工制作的时代,一定遵循着很多自己的道理。

大理的“理”字,按照《说文解字》的意思,是顺着璞玉的纹路一点一点把玉剥开,让玉的质地暴露出来。我们知道这里产玉,甚至现在很多富商赌玉,把玉粗暴地剖开,可能就伤了玉的质地。后来有个词叫“治理”,你喜欢它,然后小心翼翼顺着纹理把它剖开。爱一个地方要顺着它的纹理,不要粗暴地把它剖开。这是一种态度,就是遵守科学、伦理,按它本来的样子去治理。


云南是产玉的,大理是一块美玉。“仁、义、智、勇、洁”,这是美玉的五德。玉是温润的,但是它不柔软;它是坚硬的,但是它不锋利;它是有光泽的,但是它不耀眼。它这种干净、柔韧就是提醒,一个人内在要有傲骨,那就是坚硬的坚持;一个人外在要有傲气,那就是美玉的温润光泽而不是钻石般的耀眼。

《老子》形容一种品德,“光而不耀”,一个人的生命要有光明,要时时放射一种隐隐的光泽,但是绝不是光芒四射的耀眼。


大理的开发如治璞玉,我也希望大理光而不耀。我们也没有必要把大理变成那么璀璨的一颗钻石,吸引全世界的人到这里来过度消费。我更希望它是璞玉。


人如果想对世界真诚,首先要对自己真诚。对自己真诚,要有环境,活在各种规则、潜规则橫行的都市中,是令人窒息的。抑郁症就是把很多事情压在心里,于是抑郁成结。而在大理不需要。大理这个地方,天是高的,云像喷出来的,山上的花那么美丽,洱海真正是一片无垠的海。

大理的山蓊蓊郁郁,从古到今都没有改变,所以人心也同样美好。我们多羡慕大理,这里是度假疗伤的驿站,这里是大理人的家园。让这里成为更多中国人的家园吧,别让这个家园很快地改变。

我作为一个外来人,对大理的这份感情让我想起苏东坡的一句话:此心安处是吾乡。苏东坡一辈子流离失所,不断被贬官,但是他每到一个地方,都会说这句话。家乡就是能让你心安的地方。


我们今天这个时代,有很多超豪华酒店,但是何处安心?谁有真正不变的故乡?所谓故乡,只有一个标准:此生心安。

大理固然是大理人的故乡,但如果能有更多中国人在此处安心,那么大理就是中国人的故乡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没有人有资格糟蹋大理。不管是外人扔塑料袋还是自己人的无度开发,都一样。大理是一个让我们心灵变大、自我变小的地方,是一个让我们回归烂漫天真、与自然融合的地方,管住自己的欲望不糟蹋大理,大理能告诉我们什么叫作天人合一,我们还回得去天人合一的日子。


中国人都僮憬田园。“田园”这两个字很有意思。田园是有边界的,我们现在的梦想是无垠的,我们其实越来越不在乎有边界的日子。中国人为什么回不去田园?就是我们不愿意回到那一垅垅、一畦畦阡陌纵横有边界的日子。陶渊明有一句话说得好:守拙归园田。


我们今天正在狂妄地失去敬畏,我们也正在粗鲁地失去慈悲。这是我们所要的都市吗?这是我们所需要的文明吗?幸好在大理,我们还能够看见这一切。我们呼吁保护大理,更重要的是保护水土背后的人心和价值观。不要认为所有的乡约民俗都是落伍的,它是我们命脉里的传承。

不要认为我们现在手里的房子和日子都是可以推倒重建的,生命里有一种后悔叫“早知今日,何必当初”,而说出这句话的时候,这条单行道无法回头。人的一生,不都有过这样的后悔吗?

总有一天,当我们无法停住脚步的时候,会想起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那句话:“我们已经走得太远,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。”我们出发的时候,水碧天蓝,人心天真,但是我们走远的时候才发现,一切都回不去了。当我们说“何必当初”的时候,当初已经不复再来。


苏东坡写给朋友张偓的《黄州快哉亭》结尾有一句话:“一点浩然气,千里快哉风。”我很喜欢这句话。


人无非活个动静,静的时候,含一点天地浩然之气,就会眉宇轩昂;动的时候,乘风千里,快意人生,就不会拖泥带水。而这样动静之间,就需要不失天地,与天地精神共往共来。有一些地方,一旦相逢,就会刻骨铭心,大理是这样的地方,而这个地方让人不断想要归来,想要反省,想要把此地作为家园。

因为此地,风花雪月,苍山洱海,它还有天地精神,蓬勃地活着。“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。”

希望来大理看花的人,无论是来自中国的四面八方还是来自五洲四海,都能年年看见璀璨的花月光明。
 

故事 旅行 旅居 大理旅行攻略 生活
评论
请先登录再发表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