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理地区约有80%的民宿因建筑条件或消防设施未达标而无法取得消防安全合格证,这主要源于经营者在工商注册与消防审批“两张皮”的体制下,急于投入经营却忽视前置安全审核;同时,当前以酒店标准强制要求双疏散楼梯,对多为农房改造的小规模民宿来说,既难以实现也增加了成本和改造难度。针对这一矛盾,可借鉴《农家乐(民宿)建筑防火导则(试行)》中的分级脱钩审批、室外疏散楼梯等灵活方案,并通过“一窗受理、联合验收”的政府协同模式,建立风险分级、简化程序的差异化消防管理体系,从而在充分保障公共安全的前提下,兼顾民宿业者的生计需求。
现状与问题
大理地区民宿因改造自宅基地,建筑结构和安全通道多不符合《农家乐(民宿)建筑防火导则(试行)》要求,业内普遍估计不合格率高达80%,且多数尚未取得消防安全检查合格证就投入运营,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。
早在2017年,政府就因大量客栈未具备消防安全检查合格证、营业执照等资质,对洱海周边1800多家客栈实施了关停整治,凸显了消防审批对民宿经营的“硬约束” 。
监管体制与“卡口”困境
工商部门负责民宿的名称核准和营业执照发放,但不掌握后续消防验收结果,导致不少业主持照经营却无消防合格证,监管出现“放行”与“关停”之间的“断层” 。
消防审批则由应急管理部门或消防大队进行现场检查,依据公众聚集场所或农家乐(民宿)建筑防火导则,不仅要审核建筑用途合法性,还要对安全出口、疏散走道、灭火器材等逐项验收,流程繁琐且缺乏与工商联网的预审机制 。
双楼梯标准的合理性争议
按照《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》,任何经营性建筑每层应至少配备两条独立疏散通道,且相邻出口水平距离不小于5米,以满足50人以上紧急疏散需要 。
但《农家乐(民宿)建筑防火导则(试行)》中对C类民宿(≤15人)可允许仅用一条疏散楼梯或原有敞开楼梯,并可在室外增设疏散楼梯作为安全出口,宽度最低可为0.8米 。
许多大理民宿就因改造农房层高不足、房间分布不均,难以在既有结构中增设第二楼梯,若硬性要求,业主面临高额加固改造成本,甚至无法进行经营 。
可行的分级与替代性消防措施
分级管理:依据《农家乐(民宿)建筑防火导则(试行)》的A/B/C三类标准,对不同规模、结构类型的民宿,实行差异化的安全出口和防火设施要求;对仅接待≤15人的小型C类民宿,可放宽为一条疏散通道并增设室外楼梯 。
灵活通道:允许在不影响主体结构安全的情况下,利用室外金属疏散楼梯、临时折叠式逃生梯等低成本方案作为补充出口,保证一旦火灾能迅速撤离 。
配备自救设备:根据规范,每间客房应配备手电筒、消防逃生绳或自救呼吸器,并张贴疏散示意图,提升住客及业主的自救能力 。
智能化辅助:推广安装联网烟感、可燃气体报警器等智能消防监测设备,实现远程预警与实时联动,大幅降低审批对物理改造的依赖。
政策建议与平衡路径
一窗受理、联合验收:仿效大理市《民宿客栈管理办法》,由乡镇政府(街道办)初审并公示后,组织工商、房管、消防等部门联合检查,合格即发经营许可,实现“放管服”一体化 。
风险分级审批:在登记阶段即对民宿规模、建筑类型进行分级,将低风险C类纳入简易提前预审备案,高风险或改造幅度大的A/B类再进行严格验收。
技术与财政支持:对达不到双疏散楼梯条件的农房改造,给予专项改造补贴或提供统一设计方案、物资集中采购,降低业主改造成本。
完善制度联动:构建工商、消防、住建“三合一”信息平台,实时共享民宿建设、审批和运营状态,堵塞“有照无证”监管漏洞。
注重民生与安全并重:在确保公众安全的前提下,采取灵活务实的分级管理和技术创新路径,既不“一刀切”也不“虚设门槛”,真正做到兼顾安全与民宿业可持续发展。
通过上述分级标准与灵活措施,可以在不牺牲安全的基础上,降低民宿业者的合规成本,激发市场活力,同时也让监管更具效率与针对性,从而破解大理民宿消防安全与民生关切的双重难题。